七月的万州,长江水暖,山城叠翠,一群身着统一实践队服的大学生正穿行于重庆市万州区田家炳学校的教学楼间。2025年7月9日至13日,来自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10名师生,带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担当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在这座三峡库区重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华经典诵写讲教育专项活动。
实践队员在万州区田家炳学校校门前合照(2025年7月10日)刘昊天 摄
思政引领:行走课堂践行使命
此次专项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实践队紧扣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大主题,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行动。
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针对重庆方言特色鲜明、青少年网络用语普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不规范等现象,系统设计了语言训练、文化传承、兴趣拓展三大类20余节课程,面向重庆市万州区田家炳学校的中小学生,举办“田家炳杯”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营。
“要让每个知识点都成为文化自信的种子!”实践队员在行前动员时的决心,道出了研学营的理念。
“田家炳杯”中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研学营合影(2025年7月10日)王淏乐 摄
推普攻坚:破解语言规范难题
在课程设计中,团队注重紧密结合当地语言习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杨星宇在《做文明表达小达人》课程中,通过情景对比引导学生审视网络用语局限性。“方言承载地方文化记忆,普通话则是沟通桥梁”,她在教学中强调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场景的语言选择。
面对当地方言使用普遍的特点,实践队开设“语音辨析大闯关”“聚光灯下的小主播”等特色课程。杨星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方言与普通话发音对比训练,通过“f”与“h”发音辨析等专项练习,提升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第一次面对镜头很紧张,但老师教会我们规范发音后,现在能流畅表达了。”七年级学生刘欣怡在模拟主持训练后分享道。
研学营志愿者杨星宇给小学班营员们上课(2025年7月10日)张菁钿 摄
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创新赋能
“大家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呢?”队员姚涵在《寻根中国》课堂上的提问引发热烈讨论。学生们用纯真话语描绘心中祖国图景:“中国很大,有很多美丽风景”“中国很先进,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姚涵通过讲述“中国”二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串联五千年文明脉络,深化学生对文脉延续的认知,让家国情怀塑造同学们的心灵世界。
研学营志愿者姚涵讲授《寻根中国》课程(2025年7月10日)乔飞翔 摄
与此同时,隔壁教室正进行文化浸润之旅。“长安不只是一个地区概念,它已演变为文化符号,凝结着民族情怀。”队员王淏乐在《随唐诗漫游长安》课上,运用融媒体技术重现盛唐气象,通过穿越时空的形式,带领同学们身临其境体会盛唐长安的美食、文化、着装礼仪、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王维、杜甫、李白、高适等天才诗人对长安的描绘呼唤着台下同学们对盛唐气象心驰神往,文化自信在心中升腾。
研学营志愿者王淏乐讲授《随唐诗漫游长安》课程(2025年7月10日)王心彦 摄
多维赋能:兴趣拓展成长空间
在《视听语言》课堂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张菁钿引导学生用手机镜头发现生活美学。“提到摄影,同学们都很积极,在寻找自然相框环节,他们发现了许多创意角度。”她在课后反馈中写道。这些课程不仅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培养其审美素养与表达自信。一颗审美的种子悄然在课堂上,种进同学们的心中。
研学营志愿者张菁钿给小学营员们上课(2025年7月12日)姚涵 摄
教室里,张可欣的硬笔书法兴趣拓展课正在肆意挥洒,学生们在横竖撇捺间,熔铸汉字书写的仪式感于笔下,生动地在纸张之上,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气磅礴又宁静悠远的魅力。
研学营志愿者张可欣给初中营员们上课(2025年7月12日)王淏乐 摄
结营汇演:多元展现课堂成果
7月13日的结营汇演上,营员们用诵读《木兰辞》传递家国情怀,以合唱《少年中国说》激荡青春理想,朗诵节目《请铭记,雾重庆》重现抗战时期山城精神,引发全场共鸣。带队教师刘昊天表示,“从最初发音不准到如今字正腔圆,这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刻认同,是文化自信的真实成长。”
学生们表演朗诵节目《诗词里的中国》(2025年7月13日)王淏乐 摄
学生们表演节目《情景绕口令》(2025年7月13日)乔飞翔 摄
此次“田家炳杯”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营的成功举办,是一次生动的文化传承实践,也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创新探索。通过五天的研学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标准普通话在校园里回响,文化自信的种子已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陕西师范大学学子以专业所长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用青春热情点燃文化火种,在巴渝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中华文化传承的青春之歌。
研学营结营仪式合影(2025年7月13日)王淏乐 摄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完善长效机制,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走得更深、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