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在田家炳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陕西师范大学“田家炳杯”中华经典诵写讲专项活动师生团队12人前往新乡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开展了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营、传统文化节、骨干教师培训、在地文化考察等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传统文化研学营:双向学习与经典浸润
专项活动筹备过程中,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统筹设计、系统研发、反复打磨,开发了中华经典诵写讲主题课程20余门,包括汉字书写、普通话表达、经典诵读等内容。
在新乡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师生团队举办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营,招募80余名高中生、2个教学班的营员,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特色兴趣拓展等课程共32节。在“汉字基因解码”的课堂上,“小老师”引导营员观察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理解文字之美与演变;“跟着唐诗游长安”带领营员从时间脉络和不同视角深入理解经典作品,领悟其深厚底蕴、情感表达;配音课将《红楼梦》等经典影视作品引入课堂,让营员们在配音的趣味中感受经典魅力;“发声也有大学问”则从专业角度破解“声音密码”,教会营员正确发声和表达。
研学营课程融合思想性、教育性、互动性于一体,将视野开拓、思辨训练、技能提升等融入课堂,有效激发了营员学习兴趣,实现了大学生“教”与中学生“学”的双向成长,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节:沉浸体验与匠心领悟
师生策划举办了以“赓续中华文脉,厚植文化自信”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节,设置“翰墨描红”“团扇彩绘”“巧手制香囊”“雅趣投壶”等参与感、体验感强的项目,在沉浸式体验中,让书法零基础的“小白”也能感受笔锋流转的韵律,在漆扇着色之间感受色彩搭配与留白艺术的魅力,在香囊制作中普及美学和中医药常识,在投掷间摸索中传递礼仪风雅。
传统文化节在提升营员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审美情趣,以鲜活可感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营员们在体验过程中默默立下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者、传承者创新者的大志向。
成果汇演:青春实践与使命担当
研学营还举隆重举办了结营仪式暨成果汇演,为优秀营员颁发证书,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太极拳展现了刚柔并济的传统文化精髓;啦啦操“我和2035有个约”充满活力,以青春朝气跃动全场;情景剧“师韵”以跨越时代的眼光解读《师说》这一经典篇目,领悟师者风范;朗诵、配音节目上,营员们以饱满的感情、青春的表达搏得满堂喝彩;“汉服秀”中,营员们身着中国华服,手持自制漆扇和书法作品,一展华夏霓裳和中国人的精气神……
汇报表演展示了研学营的教学成果与实践队的青春风采,展现了青年接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接力棒”奋力奔跑的精神面貌,为研学营画上了圆满句号。
骨干教师培训:基层教育与素质提升
团队面向新乡市骨干教师组织开展了“推广普通话”专题培训。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成越洋教授围绕“科学发声”为当地40多名青年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
在新乡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的礼堂,成越洋老师从普通话的定义作用、声音的物理特征、发声的生理基础、基本的发声要领几个方面,梳理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发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声技巧等实际应对措施和方法,为老师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嗓音保健大课。通过互动练习,老师们现场感受发声时正确的气息流转,学习掌握不同的发声技巧和要领,为更好地耕耘三尺讲台打下坚实基础。
在地文化考察:千年馆藏与文脉探寻
团队师生还赴平原博物馆,开展“寻踪文脉”主题在地文化考察活动。博物馆里星罗棋布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众多的文物宝藏无不诉说着悠久的“中原”历史、厚重的中华文脉。
实践队员靳雅茹谈道,“一场文化考察,团队成员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正在以更加强劲的生命力大放异彩。”
近一周的实践,师生感受过新乡清晨的热浪、中午的蝉鸣,见到过深夜挑灯伏案时相伴的月光、闪烁的霓虹。活动结束,暮色漫过牧野大地,路灯与星光一起串起长街,这是一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相聚的独特约会,挥手作别后,墨香余韵亦将于青年心中恒久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