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1. 首页
  2. 学生发展
  3. 学生活动
  4. 正文

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赴佐龙镇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作者:佚名  日期:2025-08-06 11:16:00 点击数:

7月20日至7月25日,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团队来到安康市岚皋县佐龙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营到助农文艺表演,从乡村采风到产业调研,以新闻视角记录乡土中国,用青春热情践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我们,传承红色血脉”

实践队师生来到位于佐龙镇佐龙村的中共安康地委一大、二大会址,在参观红色历史遗迹中深刻感悟初心使命。佐龙村党支部书记崔用明为师生讲述了八十多年前的烽火硝烟与英勇斗争故事。“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如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实践队员张菁钿在实践日记中写道。

      

“一起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走进佐龙中学,实践队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营”,为当地的中小学生带来了一整套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这条7.8公里长的北京中轴线见证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屈辱,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在“跟着新闻游中华”的课堂上,一位男同学的发言让队员们激动万分。“汉字解码”的课堂上学生们对汉字原来是如此构成发出感叹,“如此唐诗”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唐朝服饰变化来体会诗歌背后的故事,“太极气韵”课上通过身形变化体悟中国人的健康哲学……研学营中像这样充满未知与惊喜的课程还有很多,每一位老师都带着自己的专业知识,打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课堂。

“当相机快门定格下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兴奋光芒,比巴山的云海更深邃,比夏日的骄阳更炽热。”研学营里不仅有知识的传递和技艺的展示,更是在小营员的心田,播下了一颗颗名为文化自信的种子。研学营一班黄敬希同学给实践队员们的信中写道:“我以后也想像你们一样,努力守护传统文化,就像你们说的,不断向下扎根”。

“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里找到根”

“乡村的孩子,更需要在文化里找到根。我们要带着他们一起在乡土里发现文化的力量”,实践队员母培瑶如是说。在传统文化节活动上,营员们现场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漆扇区前排起长队,营员们通过自制漆扇展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法桌前,营员们认认真真地临摹古文,一笔一划间尽显风采;在螺钿制作区,营员们低头制作,每一叶钿片都承载着时光流转的光泽;民族体育区里,中国鼓、毽子、蹴鞠等等“穿越时空”的活动,让研学营师生共享民族文化带来的欢声笑语。

“乡村大舞台,我们来了”

“在这秦巴腹地,云海深处——佐龙镇的名字,正与乡村振兴的号角共振回响!看!长安城的星火越关山而来,陕师大的担当,深深扎进希望的土壤”。实践队员和学生们带着课堂上所学,带着中华文明的瑰宝以最饱满的热情走上第三届巴山汉水“陕西村BA”的乡村大舞台。台下观众扯着嗓子喊:“这伙儿娃,有股子犟劲儿嘞!”。这让杨旭凡倍感骄傲,他负责排练武术节目《少年中国说》,“音乐一响,领头的男孩第一个跨步出拳,肌肉绷得像块小石头,带着风就砸了出去……”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如今在青年人身上,需要的正是这股子“犟劲儿”。

“去地里看看,那里有宝贝”

“多去地里看看,那里有宝贝!”这是青春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定格的瞬间。巴山画廊,硒有岚皋,实践队员扛起相机,寻找大山里的“劳动万岁”。在丝瓜架下,老奶奶对镜头绽放灿烂笑容;在菜田里,镜头记录下爷爷播撒种子的劳动场景。“我带头去浙江学技术,回来就给乡亲们教!”佐龙村党支部书记崔用明介绍他带头在村里发展铁皮石斛产业的故事。山上是富硒茶园,山下是茶叶加工厂,地里是种的庄稼,棚里是珍贵的铁皮石斛……这里的人们从不懈怠,为的就是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从山间的苞谷地,到山上的茶园,那些在我看来泥泞不堪的小路,却是村民们倍加珍惜的富裕路。”陈梓赫在实践总结中写道。新闻人的“脚力”从不是抽象的词语,它来自在泥土里的摔打,最好的镜头,永远对着那些用脚丈量过的真实。这些沾着泥土的影像,成为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注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