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1. 首页
  2. 正文

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二十周年学术系列讲座之三十数字人文与视听传播系列讲座(五)电影的边界与影像文化的复合图景

作者:佚名  日期:2020-10-24 22:24:48 点击数:

1023日晚730分,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二十周年学术系列讲座之三十、数字人文与视听传播系列讲座(五):“电影的边界与影像文化的复合图景”在线上成功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首届文学博士陈晓云教授受邀担任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讲座由我院牛鸿英教授主持,学院师生近三百人在线参与讲座。


QQ图片20201023215449


本次讲座中,在对电影边界与影像复合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陈晓云教授从电影背景、电影文化的艺术类型理论维度切入,重点探讨了国内电影文化的影院变迁和“艺术电影”的困顿危机,以及类型意识的自觉与电影工艺的提升。此外,陈晓云教授还就影像复合的新科技新技术,探讨了未来或会出现的新问题、新可能。

 

QQ图片20201023221113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经典意义上的“电影”正在溢出自身的概念边界,并且寻求新的认知。谈到对电影第二个百年的理解,需要重提“电影是什么”这一经典命题。陈晓云教授认为,回溯电影起源应该从现代科技发展和市民阶级两方面考量,传统意义上的公开放映属于聚众观看,在人们聚精会神的观影过程中形成群体反应;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发展,人们的观影方式由影院电影、电视电影进而发展到网络电影。

相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培植“艺术电影”的生态环境差异甚大,而资本裹挟带来的“艺术”相对萎缩,直接导致中国电影在世界重大国际电影节的持续缺席,同时导致“艺术院线”建立之后遭遇片源匮乏的困境。底层叙事始终是“艺术电影”创作的不二门法,“素材制胜”、“题材至上”的思维弥漫性地流播于各类电影创作之中。最后,谈到全民影像写作与普及影像教育,陈晓云教授表示大众影像写作时代的到来预示创作主体的多元化,电影教育的培养不但要从专业院校到普通大学,还要从大学到小学,层层深入到大众视野。


QQ图片20201023225913


讲座结束后,陈晓云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Audience study是否属于受众研究的一部分、女性主义视角下对电影的思考等问题做出详细解答。牛鸿英教授对陈晓云教授的讲座进行总结和点评,对其表达衷心感谢,并邀请陈晓云教授有机会来学院进行线下交流与探讨。


QQ图片20201023230807

(部分参会人员截图)

 

图文/侯惠雯


相关内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