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1. 首页
  2. 学术研究
  3. 学术交流
  4. 正文

“构建现代传播网络:城市传媒融入城市传播”——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6)征稿启事

作者:孟秀芳 日期:2016-08-15 00:00:00 点击数:

城市是现代媒介的发生地,传播学的研究与现代城市发展紧密相连。当前席卷全球的移动网络技术狂飙突进,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传播革命,百年前芝加哥学派描绘的报纸与城市之关系正在发生巨变。在实践层面,大众媒介的核心价值与主要功能遭遇挑战,面临行业重塑的转型态势;与此同时,移动新媒体创造了现代城市的新型传播状态,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促使多种类型的传播需要呈爆发式增长,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传播网络已是迫在眉睫。理论层面,面对急剧变革的传播实践,传播学的关键概念、理论内涵、知识体系捉襟见肘,亟待理论与范式创新。


因此,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6)的主题是:


构建现代传播网络:城市传媒融入城市传播


本次论坛的主旨是立足于互联网等新传播技术激发的传播变革、媒体融合之背景,反观历史,烛照当下,透视传播、大众媒介兴起对于城市的改变,特别是新媒体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作用与影响,汇聚中国城市发展与传播、沟通、交往、认同等相关的跨学科重大议题;揭示传统大众媒介面临的危机,探讨传统大众媒介范式中的城市媒介,如何与在城市社会各个领域不同层面展开的传播对接、呼应,并逐渐融为一体,成为社会传播网络中的强势节点;关注“两微一端”等移动新媒体的兴盛及其影响,尤其是在打通官民之间、人际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与大众传播的区隔方面的独特作用。藉此,探讨在当前中国的城市场景中,现代城市传播网络构建的可能性、基本图景、政策措施与社会影响。与此同时,反思传播学的基本内涵,进行基于本土化经验的传播研究及理论创新。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6)面向国内外学者征稿。由于本次论题牵涉面广,为了使本年度论坛的讨论更集中和更有质量,我们建议,可围绕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1.传播与城市公共沟通


描述分析互联网环境下传播、媒介在城市沟通中的基本状态。在现有城市沟通体系中,传统大众媒介的定位、表现、作用、效应是怎样的?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的崛起给传统思路带来哪些冲击与挑战?


挖掘提出各种类型的传播媒介在城市沟通中的核心价值。围绕着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从主流报纸、广播、电视到“两微一端”等一般意义上的媒介,以及与城市相关的其它媒介如政府官微、城市综合门户网站、社区新媒体平台等等,考察人际、群体、大众等各种方式的传播在官民沟通、民主协商、城市公共决策、市民运动的动员、处理城市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2.传播与城市形象、城市认同、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城市地方文化、城市认同、城市形象的基本内涵、建构过程以及呈现方式。探讨城市地方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怎样通过各种人际、群体、大众传播方式建构的,如何通过城市建筑、媒介报道在实体的城市景观以及虚拟的话语表达中得以呈现。


市民的城市意象感知、城市沟通状况的体验、城市认同与凝聚力的考察分析。聚焦于城市普通居民对于城市的认知与感受,考察市民的城市认知如何影响他们的城市日常生活实践。


城市地方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重点考察各种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传播实践怎样认知城市文化传统,如何将其对接到当前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话语中。

 

3. 大众媒介与现代城市传播网络


从历史来看,城市与大众媒介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及其变迁,今天又该如何重新理解和认识;不同传播媒介的产生、变化, 比如书籍、报纸、电报、电影、电话、邮政、广播、电视等等是如何形塑了不同的城市交往形态和生活,构建了不同的城市现代传播网络;当下城市大众媒介与现代城市传播网络是何种关系,其处于何种位置;大众媒介的新闻生产、政策宣传、广告信息传递等等作用,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在现有城市传播网络中受到什么样的冲击;在新传播技术推动下,城市大众媒介该如何更好融入城市传播网络,其在理念、实践以及举措上需要做什么样的创新。

 

4.移动媒介、传播与城市生活方式


移动媒介不仅是一种使用工具,更是直接介入日程生活。社交媒介对于人际交往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是如何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观念、行为及其社会感知;移动媒介及其实践,比如嘀嘀打车之类与人们的出行方式、地点有着什么样的关联,编织起什么样的空间和社会关系网络;移动支付、线上购买等等对于城市市民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培育,线上支付与线下消费是如何既连接又区隔;在移动媒介实践中,人们的休闲生活与之前有何变化,像“大众点评”之类的,是如何构建并制约了城市的休闲娱乐,等等。

 

5.现代城市传播网络基本状况的数据积累与相关分析


采用大数据分析、信息可视化等方法,建立城市沟通状况、社会交往状况的基本分析模型,勾勒现代城市传播网络的基本面貌,建设公共传播与城市发展数据库。依托数据库,描述并阐释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中涉及城市公共沟通与社会交往的突出问题,探讨新技术背景下传播学视野中的城市实证经验研究的基本范式。

 

投稿方式:

组委会热忱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传播学者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聚焦本次论坛主题,围绕相关议题积极投稿,也欢迎组织panel或workshop。提交的论文必须是没有以任何形式发表过的论文全文。投稿邮箱为:cics@fudan.edu.cn.


截稿日期:

2016年10月31日。研究者须在此之前提交论文全文和panel或workshop计划。组委会将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论文、panel或workshop计划进行匿名评审。


审稿完成日期:

2016年11月10日。评审通过者将在一周内陆续收到组委会的正式邀请函参加论坛。同时,组委会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所有提交论文的作者是否入选。优秀论文会后将结集出版或在《中国传播学评论》上刊出。论文全文和panel或workshop计划请提交: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秘书组。


地址:

上海市国定路40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邮政编码:200433)

 

会议时间:

2016年12月15日-17日


地点: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联系人:张琪瑶

Email: cics@fudan.edu.cn

电话:86-21-65643743

传真:86-21-65643743


相关内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