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1. 首页
  2. 学院新闻
  3. 正文

“重构媒介:传播研究的媒介化转向”——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2020学术年会举行

作者:佚名  日期:2020-12-20 18:49:41 点击数:

20201219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联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举办的,以“重构媒介:传播研究的媒介化转向”为主题的2020学术年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媒介变迁及其对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

 

IMG_0598

开幕式现场


上午的开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黄玲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任晓伟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会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单波教授致辞,表达了对本次学术会议顺利举办的赞赏和期待。

 

IMG_7287

任晓伟副校长


任晓伟副校长对陕西师范大学的总体发展历史以及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机制和战略发展方向进行了介绍,并对本次大会的主题及意义做了精到解读。他指出,在5G时代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对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大众心理结构和精神秩序等方面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社会的基础结构围绕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巨大的信心。在这一背景之下,本次大会的主题不仅意义非凡,还彰显了新闻传播学界高度的现实关怀和理论抱负。

 

许加彪院长

许加彪院长


许加彪院长对前来参加此次年会的领导、嘉宾和同学表示了真挚的欢迎,并介绍了学院概况与学科布局。许院长认为,从媒介工具论到媒介本体论,人的媒介化生存成为了传播学界的共识,媒介中心的社会本体论成为学术新的生长点。许院长表达了希望同各位专家学者以受众为桥梁、以媒介为纽带,在本次会议中取得硕果的美好愿景。

 

单跛

单波教授


单波教授以线上视频的方式,从新冠疫情出发,通过分析人类历史上与病毒的几次斗争,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之间控制与失控的不确定性关系。他认为人与病毒的相互作用、相互容纳映射出了人与万物的共生关系,我们应走向万物,行走于“万物皆媒体”,在生物间的多样性关系中,拓展传播媒介的想象空间。

 

08218c9135bf8dc10841bf6a29a8338

段京肃教授


上午930分,会议进入主题发言环节,由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段京肃教授主持。

 

28213fa12f273f9fa0047ea8f42d598

陈卫星教授


围绕会议主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陈卫星教授从思想史的范畴首先探讨了“数”的思维及数字在传播观念中的界定,并以多位计算机思维开拓者的思想为例,剖析了算法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及深刻影响。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陈卫星教授认为计算是人类的古老梦想,算法作为计算的一种通用语言,正在成为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核心。最后,陈卫星教授提出,“在算法逻辑下,人类的思维还将面对哪些变化”将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孙玮

孙玮教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信息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以数字媒介的空间化进程为切入点,指出空间化进程的三种方式——屏幕植入、基础性平台和主体营造复合空间,其直接的呈现就是“赛博城市”。以此为基,她分析了媒介由虚拟化到脱虚向实、由“仿真”到“全真”的过程,并提出在全真媒介中,媒介与现实的时空界限正逐步消失,媒介对主体意识的影响转变为智能身体主体感性的、场景的、物质化的体验。最后,她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腾讯研究院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研究为例,指出数字媒介向城市空间的不断侵入和渗透,致使媒介突破符号化的“仿真”,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现实。

 

a478f2a49ca6b2858eca891bbbfdabd

吴予敏教授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吴予敏教授以“重叙中国修辞传播的伟大传统”为题,通过对比中西方修辞传播的本质差异、追溯中国修辞传播的历史源流,探寻中国传播学确立自己的学术文化主体性和建立自己的学术知识体系及理论话语体系的可能性。他提出,中国的修辞传播研究,是以交流为本位、以媒介为基础、以言谈话语为中心,落实于传播实践的“是”和“为”,重心在于传播的“伦理”与“智巧”。因修辞传播决定着媒介传播的内容,进而又转化为文化的表征体系,中国的修辞学应突破由日本“早稻田”学派建立起来的美词学传统的影响,回归到本土文化领域,这对于建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文化面貌和文化心理结构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b70ec4e4d1c87b3161fb1180d173c31

胡翼青教授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翼青教授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两种途径及当代发展”为主题,从实践性、结构性两种视角探析了在当前的媒介化语境下,传播政治经济学这一思想体系所发生的嬗变及面临的挑战。在实践性视角下,当前围绕传媒的劳动内涵正逐步丰富,生产与消费、娱乐与劳动之间的边界逐渐消融,劳动和劳动时间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在结构性视角下,媒介作为一种非人的行动者,正在将作为主体的人转译进它的游戏规则之中。基于此,胡翼青教授认为,人类必须思考时间、空间以及场景在数字媒体的任意组织拼贴下所产生的认知异化问题,认识承载于技术之上的社会结构和技术结构之间的共振所带来的对人的主体性的宰制作用。

 

4429ee38594518279f2c2248ebdb576

管成云副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管成云副教授将新媒体事件的研究拓展至日常生活领域,通过剖析农村留守儿童带手机到学校的目的,以及学校对于学生手机问题的管理,透视了农村留守儿童在新媒体环境下逐步被淘汰的过程,揭示了农民工后代的发展困境。他提出,农民工的孩子之所以还是农民工,手机并不是罪魁祸首,更多的是教育不均衡所导致的突破阶层结构的能力和资本的缺失。

 

胡翼青1

 

会议现场

主题演讲现场


本次年会分别设立两个线上云端论坛、四个线下分论坛及两个研究生分论坛,并设立了“重访思想史名家与经典”工作坊。论坛涵盖了“媒介的技术、文化与历史维度”、“媒介化实践与社会关系网络”、“媒介化传播的时空、身体与范式转型”等主题,专家学者们力图重新阐发媒介建构社会的主体意义,以媒介化为范式重新锚定媒介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间的关系,开启新的理论想象之门。

 

c43fa40746d014e39caaa4f9904599c

闭幕式现场


下午的闭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教授主持。各分论坛主持人简要介绍了分论坛研讨情况。陈卫星教授宣布了新闻传播思想史学会2019年度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学会秘书长胡翼青教授致闭幕辞,2021年年会承办方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颖吉教授发言,向大家发出邀请——明年相约上海。

此次会议得到了《国际新闻界》编辑部、《现代传播》编辑部、《新闻大学》编辑部、《现代出版》编辑部、《新闻界》编辑部、《中国编辑》编辑部等多家单位的联合支持,开幕式、主题演讲于哔哩哔哩平台全程同步直播。

 

8d580a1be2342c2e5f678e17b367092

学者专家合影

 

/查嵌龄

/何卓 何梓竣 李媞瑜 耿瑗堃 孙心怡

直播供图/ 陕西师范大学融媒体实训中心


相关内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